&ep;&ep;“()”

&ep;&ep;第1251章

&ep;&ep;虽说读书人几乎都很难瞧得起李捕头这样一个积年的胥吏,但到底也有那如许秀才一样,混得不怎么如意,且已彻底断绝了科举希望的读书人,还是愿意放下心里那点不切实际的清高骄傲,准备要与李捕头这样一个以往时常被他们称作腌臜之辈的公门“走狗”,来做一做亲家的。

&ep;&ep;所以,当许秀才总算下定了决心,在多方打听了李家父子的名声以后,想着要去请动陈主簿来做这个媒人的时候,从陈主簿的口中,他便听到了这样一些绝对算不得好的消息。

&ep;&ep;而更让许秀才心中忐忑的事,虽然他这里已决心要让女儿嫁去李家,以此来为自己的一对儿女寻一条活路出来,但此事能不能成,迄今为止,却仅仅就只是许秀才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。

&ep;&ep;因为那位李捕头的眼光着实是太高了一些,连有个老举人家里的姑娘都没能入得了他的眼,更何况许家的情况相比于其他人,绝对可算是落在了最底层。

&ep;&ep;莫说许秀才作为一个命不久矣的落第秀才,作为岳家,很难在将来帮到李捕头那儿子太多。

&ep;&ep;更何况许家的打算,还是要嫁一个送一个,许秀才一旦身死,孤苦无依的年幼许仙,也一定是要住到李家去的。

&ep;&ep;所以对于许家,李捕头是一万个瞧不上眼。

&ep;&ep;也就是看在许秀才的手上拿了陈主簿的一纸书信的缘故,李捕头在答应与许秀才谈过了一次以后,更会同意了许秀才的请求,合不合适,不妨让两个孩子先见上一面再说。

&ep;&ep;如果是正统的读书人,哪里会讲这样的建议出来?

&ep;&ep;婚姻大事,讲究的就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

&ep;&ep;只要两方的大人有个定论就好,何必需得去听小孩子的言语?

&ep;&ep;况且,读书人家的姑娘,更因着需得恪守礼仪,保护名节的缘故,于成亲洞房之前,更是不会与外男相见哪怕一面的。

&ep;&ep;但许秀才已是个将死之人,些许的名声传言,根本就不会在许秀才的心里再引起哪怕半点的波澜。

&ep;&ep;对他来讲,能将女儿嫁出去,尤其嫁给如李捕头家这样信重承诺,好讲义气的家庭里,他最后走得也才能更加安心一些。

&ep;&ep;许秀才却没有想到,李捕头作为一个积年的武夫,虽说想着要给家里添点儿文人的气息,让儿子能从妻子那里受点熏陶,就算做不得诗,写不得文,可总该要能读书,不至于让自己在儿子小时候特意花大价钱送他去读的私塾,完完全全的就成了个无用功。

&ep;&ep;如果像自己一样,一辈子都被任当成白痴傻子来耍,那他可不敢应下知县老爷的征辟,等儿子成年以后,就将他送到公门里去讨生活。

&ep;&ep;但是,即便李捕头再怎么心慕读书人的风采,但他自己到底仍是那个在刀头舔血一辈子的退休老捕头,对于礼教,他是一点儿都不看重的。

&ep;&ep;先前的那许多人家之所以没能得到李捕头的满意,其中很大的一重原因,便是因着自己并不能亲眼见到对方姑娘的模样品性。

&ep;&ep;即便媒人将那些人家的姑娘夸得如何厉害,可李捕头又不是那种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,作为一个在衙门里厮混了大半辈子的老油条,他可实在清楚的很,甭管在媒婆口中,那些个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们在外头的名声有多么好听,但真正名副其实的,还当真就没有几个。

&ep;&ep;只说在十年前的时候,李捕头就跟着上任钱塘知县办过一桩案子。

&ep;&ep;县里的两个员外,一家娶,一家嫁。

&ep;&ep;原本依着双方所知的信息,男的该是玉树临风,女的该是美如天仙,可真等大婚那天,双方的长辈这才发现,男的体高不过四尺,女的重有过二百斤。

&ep;&ep;这样的情况,婚事自是没法儿进行下去的,只是双方已经收了聘礼彩礼,又换了婚书,在这个时候,便只能找来到县衙,鸣冤喊屈。

&ep;&ep;这样的案子当然并不好判,前任知县最终也只能将双方父母各打二十大板,再定一个和离了账。

&ep;&ep;因为当年那两家人的操作实在太过奇葩,使得这件事在李捕头的心里留了很深的印象。

&ep;&ep;是以许秀才的提议,可说是正好就说到了李捕头的心坎上。

&ep;&ep;于是,许秀才便在将许仙寄放到邻居家里以后,以游湖为名,带着难得换了身新衣的许娇容一起,到了西湖边上。

&ep;&ep;而李捕头带着儿子李公甫一起,也早就等在了这里。

&ep;&ep;但叫许秀才与李捕头都没有想到的是,当他们找了借口往一旁的茶楼里去闲坐,而将时间留给了两个孩子,让这场事实上的相亲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