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雷鸣远见开门的人是小源,开心地说:「原来你在这里,我还担心你去实验室会找不到我。」

&ep;&ep;卢谭陪着小源过来,一见门口的鸣远、天星,说:「你们两个怎么会一起来?还一脸严肃。」

&ep;&ep;鸣远对天星说:「你来跟爸爸说明。」

&ep;&ep;天星回答:「是。」四人一起走进客厅,鸣远、天星向安淑请安后,天星随即说:「伯父,伯母,你们一定已经听说最近有很多流民来投靠我国,为了安置这些为数不少的人,我拟了一个计画,在实施前,我和鸣远觉得还是要先徵求您老人家的意见。」

&ep;&ep;卢谭说:「我们夫妇赋间已久,国之事,你们决定就好了。」

&ep;&ep;天星说:「虽然如此,但我们仍希望你们能审视一下这个计画,免得我们俩热过头了,反而忽略根本的安全。」

&ep;&ep;卢谭夫妇会心一笑,卢谭说:「好吧!你们两个总是那么尊重我们,真的不枉我们的付出。」

&ep;&ep;天星说:「由于最近投靠天眷国的流民愈来愈多,估计已有四、五千人,总计辖区内的民眾已超过十三万人,不论是领土或飞行屋都已不敷因应。夏国和我们虽已合府共治,但夏国境内大部分是高山丛林,能供民眾居住的地区不到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二,之前又安顿了三千流民,现在,已无法再多负担。而西北的韶国,地广人稀,本是分担安置流民最好的地区,然而近二年来,韶国的政府官吏只求安逸,固步自封,既要享受自治区的权利,却不愿分担责任,以致近来的流民,都只能集中在我国,生活居住都很简陋,卫生安全成了最大的隐忧。」天星喝了一口安淑递过来的茶后,继续说:「其实流民到天眷也不是坏事,反而有增强国本的效益,只是一切太过突然,安置上有捉襟见肘的困难。为了不让流民成为自治区的问题,我和鸣远去了一趟维能量,经推动小组执勤委员同意,请运转中心协助计算未来二十年本国四周地理环境的安全情况。还好,大致上没有预测出什么大规模的灾变或星际的异象。因此,我们两个想向天眷东部拓展新领土,就地安置流民,并把现有具指挥侦测功能的大型飞行屋先移置到新领土,由现行管制人员兼任指导人,如此一来,原来居住在大型飞行屋的民眾就必需迁移他处居住。」

&ep;&ep;卢谭眉头一縐,说:「迁移,你要他们住那里?」

&ep;&ep;「现在本国和夏国具这样功能的飞行屋,大概有二百座。『维能量』组织还有库存一百座,总计三百座的大型飞行屋,估计足够在危急中救护我们全部的民眾。」天星继续说:「总而言之,以后大型飞行屋仅供危难时使用,平时民眾住回传统建筑的木造或砖造房屋。」

&ep;&ep;「我们也要搬出去住吗?」小源开心地问:「那我可以直接搬来跟爷爷住吗?」

&ep;&ep;雷鸣远说:「原则上,这类不具指挥侦测功能的小型屋,不在这次搬迁计划中。但为了让民眾有平等和安全感,我建议各阶官员除了保有极小型飞行屋当代步及避难工具外,也和其他人一样不再居住飞行屋,而改住传统建筑。」

&ep;&ep;小源听了非常高兴,一厢情愿认为一定可以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。

&ep;&ep;卢谭问:「怎么安置大家?」

&ep;&ep;天星回答:「依各个大型屋可容纳的人数为编製基础,包括指导一家人在内,以人为单位,每一单位约,百至一百二十人,依每户组成人数多寡而不同;每一大型屋成立一管理区,由指导人任区长,负责大型飞行屋与中际站的视讯连络、管理区的行政维安工作及急难救助等事宜。民眾住屋採环飞行屋四周建屋方式,使各屋与自己的大型飞行屋间皆成等距,如此一来,在大难来临时,方便进入飞行屋避难,平时则易具向心力,拉近住户间的距离,使彼此有唇齿相依、互助共生的认同感。每一个住民都需要参加危安及使用飞行屋的教育训练,便于紧急时能及时有效排除危难。平时则依区长的领导,排定轮值人员,协助维安事务。

&ep;&ep;天星喝了一口茶,继续说:「至于三百座飞行屋的安置地点,我和鸣远会亲自勘察东边的地方,包括道路开闢工程,都会一併考量进去。另外,为了便于搜寻不及回防的民眾,我们准备量產鸣远最近研发的简易收发器,供各外出民眾配用。至于我们,原则上以在现居住飞行屋的附近建造房舍,或就各地原有建筑修建,可以依所在土地大小及各自的财力,自行规划,但仍须秉持节约的观念,足够生活之需即可,不可过分奢华。」

&ep;&ep;鸣远说:「前些年我在运转中心,已经发觉当年上莎鄱紆山结的先知信眾,如今也已延续到了第三代,由于当地不适合人们长久居住,而且几十年来,天际灾祸也已平息,他们正拟搬迁计画,也向我表示希望同意他们开发拉也河南岸的平原,作为他们整体迁徙地。也就是说,他们准备定居在拉也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。」鸣远接着说:「爸爸,自从我们和夏国合府共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