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“那便散了吧。”

&ep;&ep;众长老依言出了大殿。

&ep;&ep;风中传来他们的声音:“太清长老呢?此事事关他最宝贝的弟子,他竟不来?”

&ep;&ep;“说来当年那契了菟丝妖的弟子,是太清长老他师兄吧?这太清一脉莫不是捣了菟丝子老窝,一个师兄招了菟丝子,再来个徒弟也是……”

&ep;&ep;宗掌看了眼镜台上已经去了执事堂的女弟子,一挥袖,镜台上显示出一位身姿笔挺的白袍少年,那少年腰悬长剑,迈步往藏经阁去,对着那藏经阁守门人颔首:“清明师叔。”

&ep;&ep;宗掌闭上眼,两手垂于袖,暗叹一声:多事之秋啊。

&ep;&ep;而这时的沈朝云确实已到了藏经阁前。

&ep;&ep;藏经阁前的老者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:“何事?”

&ep;&ep;“师叔,我请翻阅下无极宗录。”

&ep;&ep;“有令牌没?”

&ep;&ep;沈朝云从怀中取出一白玉牌递了过去,老者对了下,颔首,一拂袖,面前就出现一条通道:“去吧。”

&ep;&ep;沈朝云踏上通道,不一会就消失在了藏经阁门前。

&ep;&ep;他到了一间堆满了故纸的房间。

&ep;&ep;一排排书架依照年限排列,放着无极宗历年来的记录,大约平日也没什么人来,整个房间即使干净,也依然有种故纸堆的气味。

&ep;&ep;他不以为意地向前,白色丝履踏于木色地板,直走到一排书架前,书架上以铜色铭牌标注“康北年间”四字。

&ep;&ep;他停了下来。

&ep;&ep;书册陈杂纷乱,少年却翻得很仔细,阳光透过书架,落到发黄的纸页。

&ep;&ep;纸页上狼毫小篆一笔笔记录着这些年间无极宗发生之事。

&ep;&ep;“康北元年…”

&ep;&ep;“康北二年…

&ep;&ep;一本本翻过去,直到翻到一本“康北七年”,沈朝云才停下了,他目光落到一行墨色小篆字上:[康北七年六月十一,我宗弟子景粼殒于姚鹤郡,时年四十五。]

&ep;&ep;他想了下,发了个传音过去,不一会一张纸鹤扑棱着翅膀飞来。

&ep;&ep;沈朝云伸手一揭,那纸鹤就变成了一张纸条和一块玉牌,纸条上书:[十一楼。]

&ep;&ep;沈朝云拿起玉牌,去了十一楼。

&ep;&ep;比起井然有序的其他楼层,这一楼层堪比杂物间,里面杂物堆积如山。

&ep;&ep;一位带着副双圆镜的年轻弟子见他来此,匆匆迎出:“朝云公子,你缘何来此?”

&ep;&ep;“我来寻一人遗物。”

&ep;&ep;这藏经阁十一楼,便是无极宗储存故人遗物的地方。

&ep;&ep;若弟子不幸陨落,自有宗门弟子帮着处理后事,并封存遗物,放入这十一楼,只等亲属来取,若无亲属认领,那遗物就会一直封存在此——

&ep;&ep;当然,也不会一直放着,三千年一理,破了烂了的扔掉,珍惜之物封入宗门府库,成为宗门之物。

&ep;&ep;“公子要寻的是……“

&ep;&ep;“康北七年陨落的杜景粼之物。”

&ep;&ep;“稍等。“

&ep;&ep;那年轻弟子蹬蹬蹬地跑进去,沈朝云站在门外,看着里面尘土沸反盈天,不一会,那弟子跑出来,递给他一个盒子,盒子上以墨笔写了[杜景粼]三字,旁边标注:太清一脉。

&ep;&ep;年轻弟子看着他,面色为难,沈朝云问:“怎么了?”

&ep;&ep;来这驻守的大都无极宗杂役弟子,未进内门,偶然间见这内门中的精英弟子,自然诚惶诚恐,他道:“公子,您并非景粼前辈的亲属,所以只能在这看,遗物却、却…不能带走。”

&ep;&ep;杂役弟子说完,原以为这宗门里传着冷冰冰的朝云公子会拿他那剑架在脖子上——毕竟宗门中偶或也有内门弟子来此,对待他时很不客气,可谁知这公子却只是一颔首,道:“知道了。”

&ep;&ep;而后接过盒子,走到一边,果真在那看。

&ep;&ep;沈朝云翻阅过那盒子。

&ep;&ep;盒子很小,并未留太多遗物,不过一个剑穗,一把不知何处而来的钥匙,以及一本…册子。

&ep;&ep;他拿起那本册子,像是记录的手卷,封面上写了一个“粼”字,其字形洒脱磊落,可见这册子主人之心性。

&ep;&ep;沈朝云翻开一页,册子年代久远,有些字斑驳不清,但也能看出来这是本随记,这人似去过许多地方,遇不同风物偶有所得,便记下几笔。

&ep;&ep;他一页一页翻过去,翻到中间,突然停下。

&ep;&ep;这一页上许多字已无法辨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